魅力古都 京彩无限——打造首都历史文化“金名片”
模范书局诗空间开设在中华圣公会教堂旧址,修旧如旧的建筑为书店增添了古朴氛围,吸引不少爱书之人前来体验。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为北京提出“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不仅明确了北京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也为北京市加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魅力之所在。六年间,北京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等方面不断激发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绽放出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国首都的独特气质。
老城保护尽展古都韵味
旧鼓楼大街国旺胡同,透着浓浓的老北京气息,文艺青年们近来发现这里安静了许多,网红小店及藏在深宅里的私房菜,让他们惊喜。
早在明代,国旺胡同就为内府二十四衙门之一的酒醋局。作为北京中轴线附近的一条东西向胡同,曾是观光三轮车的集散地。如今,这里越来越足的“文艺范儿”,正是北京推进胡同整治、老城整体保护的结果。
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实施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发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北京古都保护行动有序高效。2019年,天坛公园恢复广利门内“树海”景观,新增开放面积近3.2万公顷;白浮泉遗址完成腾退,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工程实现阶段性突破;“三庙一塔”保护利用稳步推进,什刹海周边历史风貌得以整治,北运河(通州段)北关闸至甘棠闸段实现游船通航;颐和园福荫轩院和知春亭等保护工程基本完工。
抓好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开展文物腾退、历史文化街区划定等工作,精心保护好胡同肌理、四合院,北京将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更完美地融为一体。
原创精品记录时代风貌
推原创精品,展时代风貌,北京文化精品迭出。
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上,北京共有十部作品入选,再次位列各省区市之首。获奖作品电影《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周恩来回延安》,电视剧《最美青春》《大江大河》,歌曲《我们都是追梦人》《复兴的力量》,广播剧《中共中央在香山》,图书《北上》《云中记》,叫好又叫座。
2019年,《天路》摘得最高荣誉——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实现了北京艺术创作在文华大奖角逐中的三连冠,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从去年年初的《启航》《天下无诈》,春季热播的《破冰行动》《芝麻胡同》,到秋冬岁末的《奔腾年代》《光荣时代》《河山》《归鸿》等,这些“京产剧”有的探入生活的富矿、加强开掘的深度;有的弘扬主旋律,彰显时代特色;有的传递京味文化,引发温馨回忆。“京产剧”多元化的讲述方式,引发观众共鸣。
“真诚地做好故事、做好人物,一定是大家喜欢的。”《大江大河》制片人侯鸿亮道出文艺作品创作者的心声。
去年刚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徐则臣坦言:“现在写作不是弄一台电脑写写就行了,有大量的田野考察要做。”他感谢来自出版社以及北京市相关部门的贴心支持。
的确,源源不断的精品原创,背后是一套不断健全的扶持体系。
去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建议资助项目133个,资金约1.39亿元。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共安排资助金额2.59亿元,资助项目240个。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剧目排练中心不断发挥着孵化功能。
在北京,民营剧团已成为话剧舞台上无法忽视的主角,外国导演正参与到国内戏剧创作中,并影响着国内戏剧创作。作为世界级舞台的国家大剧院大胆突破,敢于创新,吸引着全球顶级艺术家前来演出,著名歌唱家多明戈更是连连感叹:“中国将可能拯救世界古典音乐市场。”
鼓励扶持公共文化服务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焕发城市生机和活力,北京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发展,具有范本意义。
2019年,北京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实在、充分。全市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2.3万场,完成公益演出1.2万场,放映公益电影近16万场,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124项665场,推动惠民低价票演出2575场,组织传统节日文化活动7000项,参与群众超4000万人次,网络点击参与量达1100余亿次。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网络加快布局,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朝阳区香河园地区文化中心成为附近居民的最爱,这里不仅有“文艺工号”、创意中心、多媒体影像室等创新空间,还有剧场、图书馆、艺术教室,“我刚来的时候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寻找工匠”朝阳区非遗传习课堂历时半年,张女士和其他八十余名学员一起学习了312个课时,全方位掌握了北京宫廷补绣、京绣、传统香品制作、古书画修复技艺、灯彩扎制技艺、花丝镶嵌等。朝阳区非遗中心负责人杜洋说:“除了必要的课程材料费之外,培训费用都由非遗中心以政府购买的方式担负。”
北京全民阅读活动走进社区、乡村、企业,走进全市的每个角落。北京阅读季已持续开展9年,年均推广各类特色阅读活动3万余场,每年覆盖和影响人群达1000万人次。北京市全民综合阅读率为93.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18个百分点;北京市居民年人均阅读纸质图书达11.74本,远超全国的4.66本。
扎根CBD核心区的郎园Vintage,已成为创意办公、艺术体验、时尚消费的文化空间。
点亮阅读这盏灯,北京不遗余力,一年间拿出扶持资金近亿元,对239家实体书店进行扶持奖励,全年新增实体书店285家,认定85家特色书店,评选10家最美书店和2家最具影响力书店。京外品牌书店集体进京,同样获得扶持奖励。按照原定计划,西西弗、言几又还会有新店陆续在京开张。“我们在北京扎根,如今已经是北京本土的实体书店。”言几又华北区公共事务部经理王柯尧说。
激活老旧厂房文化价值
今年1月,一场“运河文化的当代艺术书写”主题对谈在首创郎园Station良阅城市书房举办,由郎园和朝阳区文旅局合作打造的这家新型城市书房由此揭幕。
6200册图书、高品质艺术展览、精品文创展示,传递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家城市书房曾是北京纺织仓库,作为北京纺织工业发展时代的重要见证者,2018年开始转型成为首创郎园Station。首创郎园Station罗烨介绍,“良阅城市书房将阅读与影像、音乐、戏剧和展览等内容相结合,让群众共享城市文化发展成果。”而这更意味着利用老旧厂房腾退空间,北京又有了新的成功案例。
激活老旧厂房的文化价值,传承发展历史文化,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经验令人瞩目。
昔日的老旧工业区变身751D·PARK时尚设计广场。
北京利用腾退空间建成21个园区,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孵化了开心麻花、华策影视等优质企业,并通过研究制定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文化科技融合等意见,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消费30多亿元。截至去年9月,各区共梳理出老旧厂房资源774处,总占地面积约3227万平方米。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持续向纵深推进,未来,北京的老旧厂房资源将进一步释放。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升级的一年——推动海淀区数字文化产业园区落地,建设北京市精品游戏研发基地;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出台《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推出北京旅游城市专项规划,构建弘扬首都文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四达时代、利亚德、掌阅科技、蓝色光标4家企业入选第三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图书节、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北京十月文学月、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北京国际旅游节……积累多年的北京文化品牌活力无限,展示出北京创新文化、精品文化走向世界、深入大众的宏大格局,也更全方位、全领域、多视角、多元化,铸造着北京的文化风骨,塑造着这座古都独特的文化气质。
亲历者说
让更多观众走进艺术殿堂
马鸾才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
从2012年立项到2018年9月竣工验收,我眼看着近6万平方米的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建设落成。这是一个集舞美设计制作研发、国际舞美艺术交流、布景服装道具仓储、剧目排练合成、演出艺术活动和艺术普及教育于一体的艺术平台,不仅是国家大剧院的剧目制作排演中心、舞美设计制作中心、舞美布景、服装、道具展示中心,更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的文化设施。
试运行以来,累计有4万多观众走进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品质、高水准的高雅艺术。今年,我们将推出“星期音乐会”“精品剧目展演”“台湖演艺艺术周”“暑期少儿艺术演出季”等四大品牌项目近百场演出活动,以40元到100元之间的惠民低价票为主,期待更多观众走进这座艺术殿堂。
专家点评
迈向文化发展的新未来
张颐武
北京大学教授
这些年来,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作为首都功能的重要方面,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推进为北京作为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特色。北京古都文化的发掘和呈现让人感受到城市深沉厚重的历史文脉传承,而京味文化的展示和呈现也让北京独到的生活文化得到更好的展开,红色文化传播传颂让北京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得以凸显,而创新文化的全面展开也为北京增添了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的新的光彩和新的生命力。
通过“四个文化”的开掘和发展,无论是香山革命纪念地的开放,还是老城的整体保护和中轴线的申遗,北京的文化特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这“三个文化带”的保护传承利用,为北京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北京的丰厚文化积淀和新的文化创造让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和全球有影响力的城市的特色更加鲜明。
北京的公共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北京的百姓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服务,无论是非遗的传承还是各种特色文化设施的建设都让北京城的文化和精神氛围更加生动。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展示了首都的特色。文化产业引领示范的功能在凸显。在影视戏剧动漫等方面涌现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文化与科技结合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正在迈向文化发展的新未来。
内容来源:识政
撰文:路艳霞
摄影:邓伟 孙戉 武亦彬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文博单位如何恢复开放和复工?国家文物局发文了
最萌手绘长图告诉你,免疫细胞和病毒战斗全过程!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